close

  張勝軍
  在巴黎,這個城市絲毫不讓我感到陌生,仿佛與它原本沒有距離。根據林語堂的分類法,幾大國中法國人跟中國人是最相像的,比如非常為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自豪,非常講究含蓄和人情味。在當今幾大國中願意從文化的視角遙遙相對、惺惺相惜的大概就只有中國與法國了。
  臨行那天我們見到法國前總理拉法蘭,他說:“現代世界不能遺忘古老文明,當今面臨的許多問題和挑戰可以從古老的智慧中尋求答案,而中國曆史上的許多聖人賢士具有很好的智慧。”拉法蘭還很中肯地建議中法之間加強世界領導力的對話,他認為領導力方面的對話有益於推進中法兩國在國際問題上的相互合作,有益於為中歐關係註入新的活力和內涵。
  拉法蘭的建議引人深思。中法之間文化交流如果從18世紀初定居巴黎,為路易十四擔任中文翻譯的黃嘉略先生開始算起,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上世紀末以來,中法確定舉行中法文化年活動。2006年起舉辦了7屆“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系列活動。不得不說這些文化交流活動在內容和層次上仍有改善空間。年復一年的演出、展覽或文物、民俗色彩的傳統工藝品的展示,又有哪些交流活動可以超越400年前黃嘉略與孟德斯鳩的交談,甚至今日拉法蘭先生的倡議呢?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而我對中法之間的“地緣文化”關係寄予厚望。在我看來,“地緣文化”關係與“文明衝突論”大異其趣,與“地緣政治”學說亦是南轅北轍。地緣文化關係是一種文化再生的親和關係,也就是具有文化融合創新的條件和契機的關係。儘管文化存在差異甚或衝突,但相互之間的互補、啟發和融合創新才是世界文明發展的主旋律。
  我們只有從歷史和全球的視野中才能把握中法地緣文化關係的精髓。法國文明不同於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在某種意義上是對英美文明的一種平衡。對中華文明而言,全盤西化即全盤接受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是不可能的。因此中法文明若能深層對話、融合,創新出一種人類政治文明,則善莫大焉。中法“地緣文化”的深度融合將標志著中西文化的融合再生。而要確立新型中法“地緣文化”關係,應從兩國文明戰略合作的高度來建立中法文化通道,打造深度的文化項目和文化再創造項目。筆者認為,中法應有國家層面的文化合作項目,包括世界領導力對話,由兩國各界頂尖精英共同推動,並形成某種制度保障。▲(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73tipw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